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探索——陈磊、陶涛、韦晓华

时间:2017-11-29


——以福建省晋江市新塘片区为例
陈磊 晋江市城乡规划局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程师
陶涛  韦晓华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Applying Community as the Organization Unit - Case study of Xintang district ofJinjiang City, Fujian
摘要:基于对产城融合内涵与发展要求的理解,从现阶段晋江城市产城发展溯源与典型问题入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从而总结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空间模式来促进产城空间融合,并进一步解析以社区为组织单元来实现产城融合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社区单元组织  产城融合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rigins and typical problems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Jinjiangcity, and then pointedout the reason behind these problems and provided the strategies. Finally, summariz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units organized by commun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and its further implement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and industry space.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1 引言
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发展相生相伴、共同发展[1]。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跨入进一步功能完善、提升城市质量的发展阶段,在此大背景下,传统的产业布局与规划思路无法满足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往往存在“重产业、轻城市”的问题,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分隔甚至冲突[2],为保障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产城融合为产业升级转型与城市功能提升提供了发展抓手。
产城融合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发展的模式。产城融合最核心的是“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即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3]。
在2014年全国推行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背景下,晋江成为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4],且为全国推行城镇化建设“一省、一市、一县、一镇”中的县级重点示范试点城市,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晋江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核心在“人”的城镇化,论及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的关系,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方向[5]。本文通过具有晋江工业与城镇发展代表性的新塘片区的规划编制,对工业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进行探索。

2 国内产城融合实践解读
2.1国内产城融合发展问题
晋江作为工业发达城市,与国内工业发达城市所遇到的发展问题一致,均存在产业与城市发展脱离,空间品质较差,空间布局杂乱等问题。
2.1.1园区建设重产轻城,产城分离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晋江走过了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工业迅速扩张使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日益增大,建设重点为工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缺少对产业与城镇用地布局关系的发展研究,主要以产业为主线,着重产业规模效应提升,忽略产业和城镇功能协调发展的研究与策略,其建设初衷与模式的局限同时也导致功能单一、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3]。产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居民点依附于工业用地自由发展,形成依托工业用地分散性布局的空间模式。产业与城市功能区发展不匹配、功能断层,导致产城分离的情况出现。
2.1.2服务设施缺乏,建设品质欠佳
园区规划出现的普遍问题是缺少对服务设施配套的标准及规划布局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服务设施没有根据产业业态与就业系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置,与产业空间及就业人口发展脱节,部分设施并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或未能发挥其功能[5]。园区市政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设施薄弱导致片区生产生活效率无法保障;公服设施较少、层级较低,村庄类服务设施与产业发展不同步,商业设施、居住配套、绿地空间欠缺导致园区建设品质不高,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产业与生活需求。
2.1.3空间组织杂乱,特色空间缺失
在工业园建设中,普遍出现工业用地与城镇用地混杂布局的情况,生产生活空间的交叉使用导致功能分区不明确,生产与生活效率低下,空间品质较差。且由于园区建设一味参照固定化模式进行建设,并未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及传统特色进行综合考虑,导致千篇一律模式的园区形象,特色空间缺失。
2.2国内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实践
探究国内工业城市产业发展历程,走过了各不相同发展阶段,相同的是,现阶段各城市所明确的发展重点为产城融合。沿海城市产业发展迅速,且走在产业发展前沿,佛山市狮山镇为国内产城融合的先进实践,东莞拥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珠三角模式”,厦门近年在产城融合发展中作出较大成效,故笔者选取了狮山、东莞、厦门三个城市进行分析(表1),重点剖析以镇街为组织单元的城市产业发展历程,晋江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与三个城市有共性,所以希望对晋江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2.3产城融合发展要求
产城融合是产、城、人三者的有机结合,生产、生活配套的规划建设是实现产城融合的核心。产业需要人来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着手点为人的发展,除了需要生产环境,还需要城市配套,产城融合在规划层面最为核心的是要合理安排好产业布局和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需求。在设施配套中,金融、保险、资讯等产业配套与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配套作为规划重点,应科学合理布局达到使用效率最大化,形成集居住、生活、工作、商务、景观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形态[6]。
3 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产城融合实施策略
3.1以社区为组织单元推动基层发展
在产城融合的探索中,广东省佛山市狮山镇产业社区是具有特色的实践,从关注需求角度出发,落实生活设施建设与完善服务功能,开展产业社区建设,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改善生活配套和环境品质,在共同技术领域产业链上的企业,可实现科研、工艺、应用、检测一系列资源的共享[6]。
晋江市新塘片区的产业社区规划落实到城市组织基层促进产业与城市发展。晋江市行政区划以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为管辖单元,形成“街道—社区”、“镇—社区—村”的行政管理级别,市区内以“街道—社区”管理模式为主,社区单元为市区基层组织单元。借鉴产业社区的发展模式,新塘片区以自然社区为组织单元,完善产业与城市建设。
3.2以社区为组织抓手融合资源要素
规划依托社区自组织结构,梳理社区发展要素,包括社区产业、社区居民点、社区农田、社区居民,从社区居民与就业人员的需求角度出发,满足产业工人的服务需求,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集中配套生活设施,建设社区产业邻里中心,使社区里的员工能够享受城市服务;通过建设产业社区的发展平台,完善对企业的服务,通过对社区环境的改造升级,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此外,通过产业社区的建设,实现园区与原有村镇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发展质量的提升。
3.3以社区机制更新梳理发展重点
规划采取新的经营合作机制,不建议单一“政府模式”的园区开发模式,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在园区土地整理与开发建设过程中,结合建设时序与更多主体展开合作,并在其中设计多渠道的村庄收益返还模式,促进园区与镇村的收益共享。一方面创新征地补偿形式,通过社保、土地或物业等多种收益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收入与保障问题;另一方面园区可以通过收益共享的激励,寻求多方力量,包括镇、村甚至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减少园区的经济压力与社会阻力,也有助于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强调规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以保证园区建设的成效[5]。
4 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
社区组织单元,即以社区行政管辖范围作为边界,以社区现有人口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社区村镇资源的重新利用完善社区各层面组织模式。每个社区组织单元由中心绿地、公服设施、居住社区、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组成。
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产城融合模式,将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城市空间载体结合,保障产业持续发展与城市公共服务,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绿色游憩环——社区配套环——产业发展环“的空间结构。
通过对晋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现状特征、行政规模、发展要素梳理,以街道为尺度构建产城融合单元,规模约为10-15k㎡,人口规模控制在8-10万人,以社区为尺度构建社区组织单元,规模约为1-1.5km2,,构建产城融合空间发展模式。
4.1以圈层组织构建产城融合空间模式
基于片区的实际建设情况与功能特征,新塘片区规划采用以单元功能细胞组织产业的圈层单元模式,形成“绿色游憩环——社区配套环——产业发展环”的圈层式空间结构(图1)。以社区单元作为组织细胞,结合社区内现状资源优势及功能定位,组织各类发展要素,形成功能复合的组织单元,通过三个圈层将同类型发展要素进行融合,明确功能分区及增强各单元细胞之间的联系。规划通过重新组织村镇要素,实现其城镇化转变,进而实现村田土地、村庄产业、村民角色、村庄布局的转型发展,实现产城融合。
 
2
4.1.1以绿色游憩环融合区域公共资源
从基地资源优势出发,保留位于基地中心的基本农田基底,在保持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行农田景观化升级,通过项目策划进行农田经营,同时结合传统农业文化,在保留第一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乡愁营造,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副中心。依托绿核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将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旅游设施、行政设施等设置于农田周边,通过设施的集中布置增强规模效益,将设施布局于规划区的中心达到公共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结合绿核提高公共服务的环境品质,形成片区的区域中心。
4.1.2以社区配套环完善园区生活保障
绿色游憩环外圈层为原社区居住斑块,以原有的社区建设作为基础,形成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居住单元组团,保留现状核心村庄,挖掘村庄特色,并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梳理升级,依照当地标准配置街道与社区活动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单元,同时对村庄环境、景观设施进行升级,将其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社区的组织空间模式。
4.1.3以产业发展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
外圈层用地临城市高速路、主干路,依托交通干道的便捷性与带动性,以及与主城区、城市重要功能区联系便捷的优势,沿路布局产业发展用地,局部地区形成园区式布局形式,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产业功能分区,形成科学性、合理性的空间分布形式。产业用地与社区居住用地联系紧密,既保证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又保证了就业人群的居住与服务配套需求。(图2)
  3

4.2构建功能复合的社区自组织单元结构
4.2.1优化村镇资源要素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通过对规划片区现状资源与发展重点的研究得知,实现产城融合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村镇要素的城镇化转变,规划依托村田土地、村庄产业、村民角色、村庄布局四个要素的转变,构建适合片区发展的产城融合模式。将村地资源变成资产,通过适合的运营模式转化为资本;将村产由产居一体化的工业向园区工业、现代服务业、租售物业、观光农业转变;村民角色由生产劳动者转变为营造者与经营者;村庄形式由自组织的村落变成现代化特色社区。(图3)
  4

4.2.2以复合式单元结构组织城镇资源
为提高公共活动、社区生活、产业生产的高效性,将片区分解为单元细胞,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结构,借鉴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研究的低碳园区组织模式[9],每个单元组织结构由中心绿地、公服设施、居住社区、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组成,形成功能高度复合,功能齐全、分区明确的组织单元(图4)。中心绿地可结合农田资源设置,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激活社区单元活力,公服设施提升片区服务品质与生活质量,居住社区为产业生产配套与原居住居民生活提供保障,生产型企业为社区提供经济增长保障,确保经济持续稳健增长,服务型企业则提供了商务代理、娱乐餐饮、仓储物流、广告营销等方面的业务,形成良好的服务保障,提升单元结构的服务品质。
以社区的自然尺度为规模,形成1-1.5km2的单元组织结构,便于管理与组织各类功能,高效利用生产与生活资源。针对不同社区的现状情况与发展需求,其生产与居住用地的比例可按现状情况于功能发展重点构建,土地机制也可根据社区自身情况制定。各个单元结构之间通过圈层结构进行组合,形成分区明确、适应社区空间组织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
 
5
4.3以社区组织单元作为产城融合结构保障
4.3.1激活社区农田保证产业共生发展
位于基地中心的农田绿核,占地约1km2,由一般农田与基本农田组成,规划保留农田生态肌理,梳理灌溉水渠形成水田,丰富农田生态景观,通过多元功能的植入,丰富绿核功能,植入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游憩娱乐、体育休闲、商业等功能,增加其活力与品质,形成复合型都市休闲中心。,通过不同类型的重点项目建设,包括休闲、农园、体育、水主题功能,打造城市亮点RBD(图5)。对基本农田进行适度开发,依托绿核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休闲绿心的功能,即保障了原有第一产业的发展,又提升了社区景观特色与产业品质,推动都市休闲中心的运营,形成都市特色农业(图6)。
 
6

7
4.3.2提供多元服务产品保障公共配套
多样化的产业必然带来多元化的人口结构,包括就业人口、带眷家属、当地居民等。由于就业人口较多,人口类型也较复杂,需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和偏好,提供成本合理、选择多样的居住空间,使得无论是原村居民亦或外来人群都能在此安居乐业,同时重视利用村集体和农民物业提供的居住空间,此外,还要通过环境整治提升整体居住品质,吸引人才聚集;规划策划了经济公寓,高档住宅,园区宿舍等多种居住产品,服务不同消费的人群,形成具有活力的产城一体化园区(图7)。同时以原社区的组织结构作为更新单元,既保留了传统地缘关系,同时也形成均衡的社区人口与空间规模,以更新单元作为未来社区的影子,既利于规划后期的行政管理,也便于各类设施配套的落实,对分期实施持续推进发展建设形成良好保障。
片区内有较多闽南特色传统村落,规划注重对传统特色空间的保护与营造,保留村庄主导功能不变,注入文化休闲功能,通过设置侨乡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品牌文化展示、文化休闲等功能,展现侨乡建筑、饮食、生活、民俗文化特色。同时进行建筑立面、环境整治,严格控制村庄增量,注重主要景观界面、节点打造,保持传统村庄风貌,形成晋江市闽南传统村落改造的代表。
 
8
4.3.3制定合作机制促进村民角色转变
产城融合重在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状态,人作为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仅是农民身份转换的问题,还需要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而这些服务都要依赖于产业发展的支撑[5],因此,产城融合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所以关注村民的身份转变是实践产城融合的重要路径。
规划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农村征地补偿、行政管理模式和园区配套用地等一系列政策支撑。建议进一步开展对“以产业带动社区”等行政管理模式与相关政策的研究,提高行政管理组织效率;并对工业用地、配套用地、居住用地的政策进行研究,制定村民股份制合作机制,促进村民从农业经营者角色转变为村庄营造者与经营者。
4.3.4引入新型产业用地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路径,是从源头上为产城融合打好基础。通过构建高级化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这三大抓手,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产城融合,最后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在晋江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规划参照国内先进城市深圳市的工业区建设经验,引入了新型产业用地,用地主要以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以及其配套服务相关的功能为主[10]。在土地兼容性上,根据福建省土地利用兼容性规定,结合片区的功能发展定位,允许兼容一定比例的商业、商务用地,预留产业发展弹性,增加产业多样性。土地的多样化利用保障多样化人才的入驻,同时利于发展多样化产业,在用地开发时可根据市场情况引进产业,引导向“2.5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将片区现状村办工业升级为为园区工业、现代服务业、租售物业,同时将用地功能置换为新型产业用地,通过高度复合的产业功能,增加产业发展效率,形成新型产业链。借鉴深圳产业发展经验,新型产业用地市场主体为服务于成长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产业数量大,布局分散,企业快速发展,前景好,但原有政策倾斜于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发展存在不稳定性,新型产业用地则为此类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与平台。晋江成长型中小企业巨多,产业升级的瓶颈为中小企业用地增长难以得到满足,新型产业用地的引进,以低地价高空间品质作为吸引,推动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进而推动产城融合(图8)。
 
9
5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需转变城乡发展思路,达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产城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在关注产城发展问题上,落实到社区基层是有效的实施路径。笔者通过对工业发达地区产城发展问题及需求的分析,结合规划片区的自身特点,以社区为组织单元,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策略落实到晋江的行政基层组织。通过新用地类型引进、合作机制保障等措施,推进产业的更新升级,进而达到产城融合的状态。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到晋江市新一轮的产业规划中,对规划思路、方法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将是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文彬.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7): 99-103.
[2].贺传皎, 王旭, 邹兵. 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5): 30-36.
[3].欧阳东.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J]. 规划师, 2014(6): 25-31.
[4].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方案[R]. 2015.
[5].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城与业: 产城融合的再审视[R]. 深圳: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2015.
[6].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狮山样板”研究——产业空间专题[R]. 深圳: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2014.
[7].高剑. 从“产业促城”到“产城融合”[EB/OL]. [2015-12-10]. 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5-10/28/content_1367089.htm.
[8].李文娟. 专家:厦门已具“产城融合”雏形 五缘湾活力待激发.[EB/OL].[2015-12-10]. http://news.xmhouse.com/bd/201503/t20150330_576640.htm.
[9].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低碳园区发展指南[S]. 2012.
[10].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3版)[S]. 深圳: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