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海鲜8期 | “城市双修”项目六要点

时间:2018-03-28
规划海鲜8期 | “城市双修”项目六要点

【编者按】

“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概念发轫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实践肇始于海南三亚的试点探索,至今已两年有余。由于自新型城镇化提出以来,各种类型项目、试点工程层出不穷,如今业内多将“城市双修”与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特色小镇等等同视之,但对“城市双修”之于城市规划转型的价值意义缺少深入的思考。过去两年中,蕾奥规划秉持“行动规划”的理念,在深圳、南京、西安、石家庄、呼伦贝尔、珠海等地持续开展了大量的“城市双修”项目探索,终于能有所心得。以下是关于“城市双修”思考的第三篇观点。


全文15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具体城市所开展的“双修”项目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得到城市政府最高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好全局与重点、目标与能力、规划与实施等多重关系。总结下来,要做好“城市双修”项目,应当重视如下方面:


一、做好统筹谋划 

要把“城市双修”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双修”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涵盖城市设计、规划实施、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各类工作之间相互关联性强。“城市双修”工作要从城市整体出发,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系统地开展工作。


二、重视问题梳理 

对规划项目区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充分调查主城区及周边的山体、河道、植被、绿地等自然环境被破坏情况,找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需修复的区域;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交通出行、城市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建设问题突出、亟需修补的区域。明确“城市双修”工作的关键内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城市双修”工作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城市病”,促进主城区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城市功能及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升。


三、开展系统规划 

启动编制“城市双修”各类专项规划,加强规划引导。在加快山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以及完善绿地系统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生态修复规划工作;在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市风貌、促进旅游发展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的城市修补规划工作;并加强上述“双修”规划与地下管线、绿地系统、水系统、海绵城市等相关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


四、明确项目计划 

重视“城市双修”工作的长效性特征,切忌短视和冒进,制定从扩张发展向提质转型的行动规划,将“城市双修”工作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和可考核的工程。建立项目库,明确项目的位置、类型、数量、规模、完成时间和阶段性目标。细化项目安排,明确建设时序和完成时间,落实实施主体,分项、分期、分片推动实施“城市双修”工程。通过长期坚持、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进相关工作,形成常态化和渐进式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规划建设方法,保障规划建设的长久效力和实施效果。


五、关注节点提升 

在较为紧迫的工作期限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应该采用“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的基本思路,对“城市双修”工作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结合市民需求、政府财力、工程可行性等相关条件的评价,选择最为重要的工作项目和空间节点进行重点建设,对重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加以解决,以形成示范效应和积极影响,起到“以点带面、盘活全局”的良好效果,进一步带动“城市双修”工作的持续开展。


六、探索实施路径 

在“城市双修”工作中应重视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相关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的共建共享。探索资金筹措方式,鼓励推广“PPP”模式。财政部门要先行支付一定的前期经费。要加强实施计划的论证和评估,增强实施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重要的“双修”项目应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