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海鲜23期 | 战略性收缩是新城新区升级的基本前提和最大基础

时间:2018-07-18
规划海鲜23期 | 战略性收缩是新城新区升级的基本前提和最大基础

全文1200字,阅读需要2.5分钟


新城新区: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典型范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规模加速推进,新城新区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典型范式,并发挥出重要作用。新城新区作为“城市功能平台”,可疏解老城功能,调整空间结构,优化中心体系;作为“城市经济发动机”,是城市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产业经济高地;作为“体制机制创新区”,还承担着先行先试、探索突破的使命。


当前形势下新城新区发展亟待升级


但近三十年快速膨胀的新城新区也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最严重的问题是土地出超,而土地出超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就在各种新城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虚假的规划人口必然会造成虚假的用地需求,也必然会导致空间的无效扩张。以往新城新区建设基本上都是依靠投资拉动。近年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泛滥,导致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已无财力再去支持新城新区的开发。实际上这已不是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资金供应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甚至可以说,这种需求本身就是虚假的。


战略性收缩是新城新区升级的基本前提和最大基础


因此,目前新城新区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个“升级”既包括实体空间的升级,也包括相关规划的升级。我认为,战略性收缩是新城新区转型升级的基本前提和最大基础。过大的空间尺度和“撒胡椒面”的投入方式,让新城新区难以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心极核,过高的发展定位和拆旧建新的建设方式,让新城新区难以形成相对老城的成本优势,也就很难集聚人气、产业和服务,进入自我造血的良性发展轨道。因此,新城新区的转型应以收缩为前提,主动调整建设规模,优化空间战略布局,按照二八定律寻求现实条件下可以支持的规模和结构。


新城新区转型升级的几个方向


在战略性收缩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定位、功能、产业、建设、运营等方面进行升级。定位升级方面,要有“大格局”和“小格局”思维,坚持按照城区功能而非单一的产业功能区块来打造新城新区,同时还要关注服务核心培育的问题。功能升级方面,要针对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功能体系,通过负面清单制度、临时用地功能等政策供给,促进用地功能混合。产业升级方面,要找寻片区内生发展动力,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空间载体、服务模式和支撑体系。建设升级方面,提倡人本和谐、紧凑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城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率。运营升级方面,采用柔性城镇化模式,依托现有基础,以市场方式提供服务,引入运营商的概念,实现有限土地和资金的最大化利用。


结语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大与演进的过程。回溯我国过去14个沿海城市开发区的建设,起步区基本都是在五平方公里左右,后来逐渐扩张到二三十平方公里,历经三十余年的建设走过加工业、商业阶段,才发展为后来能带来效益的综合性城市片区。所以新城新区的发展也理应循序渐进,不在于规模的做大,而在于城市效率更高,更加宜居,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