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探索 | 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旧村改造城市设计

时间:2022-06-10
行动探索 | 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旧村改造城市设计

项目背景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关于“马銮湾”的由来,相传在唐宋交替时期,南方闽越一带战乱,一名叫杜浒的将领,为躲避战乱携其家眷从漳州前往泉州,在经过一个海湾峡口处时,马铃忽然掉落地上,于是勒缰下马拾铃。待其起身环顾远方时,只见三峰峻立,山峰下另有长河向东面蜿蜒二十余里而贯注其前。于是叹曰:此可聚族为子孙长久计也,因而称之为“马銮(恋)”。后来,马銮村及周边一带便被统称只为马銮湾。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岁月悠悠。倘若将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分为三个阶段,与这数字“五”也有些渊源。

五百年的海洋文明引领。马銮湾曾经是一处天然良港,港口贸易十分繁荣兴盛。曾作为海沧、杏林、集美的水陆贸易枢纽,将当地的土特产运往南阳及世界各地,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水产养殖业仍然是村民们的主业。

五十年工业化持续驱动。1958年,杏林被确定为厦门工业区,建立了全省第一家纺织厂。一时间,数万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而来。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原有的村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了工业的配套区。西滨便有了新的经济发展之道——将房屋出租给打工人为主要收入。自此,便有了多元的文化在城市配套与服务业的带动下,相互交融。

五年新城筑基快速开发。近年来,为实现统一收储,西滨片区的城中村被全部拆除,外来人口快速外迁。人口与产业的转移,使得西滨仅遗存闽侨宗族文化的西滨陈氏宗祠、安居楼、清惠宫、大明庵等文化符号。 

曾经的西滨文脉悠悠,历经沧桑后,与海的关系消失,居民在消失,城市的功能也在消失,保留下来的村落肌理仅是文化遗存的碎片。如今,伴随着厦门“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城市战略,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从“城市边缘“到”环湾中心“的区位价值进一步凸显。

为更好地促进西滨片区发展建设,厦门市马銮湾新城开发建设总指挥部主办,面向社会开展《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旧村改造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方案》征集,经专家组多轮投票评审,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为西滨片区“量身定制”的旧村改造实施方案赢得竞赛第一名。

 该方案立足“都市生活”与“文化聚落”,力求打造“倚山拥海”的开放式生态涵养地和“串联古今”的闽南风文脉集汇点。通过TOD引领的有机开发和多层次共融的复合运营,使项目获得最为高效的经济流转。通过适度调整上位规划和全面打通地块区隔,最大程度优化整体空间、滨海界面和生活体验。最终使得西滨片区成为马銮湾最具文化底蕴和商业活力的强劲增长擎,乃至全市以及闽南地区新的旅游标的、国际舞台。


发展目标
目标1:文化活态博览园

推动闽南文化引领的多元文化重构再生,打造强文化IP


目标2:醉美晚霞风情湾

将朱熹蔡林八咏的朝西之美演绎为醉美落霞风情休闲IP


目标3:智慧双创综合体

聚焦新城开发的双创孵化功能,打造智慧型的双创孵化IP


规划理念
一园筑魂:

西滨充分利用政府产权单一的优势,以博物馆+博览园弥补厦门短板,打造闽南文化博览园,构筑闽南文化灵魂。


一带延展:

以文旅商业消费挖掘的视角,立足文化+,依托博览园核心风貌区外围延展U型文化创意新消费带。结合观霞景观长廊布局台地精品街,结合非遗互动体验,培育文创热点,吸引客流。


四区变奏:

紧紧围绕游客以及年轻人创新创业的需求,按照二八原则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效引导,植入四大关键功能,引导外围布局。


山海舞台:

整体控制三个舞台层次,外围城市开发主导区域演绎海韵风情;中部融合古今,形成向博览园过度的别样韵味的空间;前部以博览园环抱博物馆,形成山海舞台明珠。

整体布局

空间特色营造————“人、业、城”融合运营

致力于打造“人、业、城”融合运营的全域沉浸消费示范区,为文旅客群、产业办公、日常居住等三大人群提供适配的功能。按照不同人群需求,精准定制产品,提高产品使用效率。改变重资产大代价招商模式,通过小而特、小而精的产品创新;锁定新区人群,打造成周末休闲必去之地,重游、研学、打卡。围绕新城高端客户群体需求,定制品牌商业与酒店,成为吸引厦门的主题驱动商业新兴地,导入国际品牌,成为厦门文旅度假目的地。将片区打造为具有文化体验、滨海度假、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等功能的短期休闲度假地,构建文商旅融合创新、全域旅游的示范区。

以一条多元开放的都市路径,联系各个重要板块及轨道站点;一条绿色路径,连接自然景观与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以独特的空间形象,塑造城市的品牌和识别性。构建一座活力与绿意兼具的城市级商业公园,让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成就人与大自然和谐互动融为一体的极致视野,纵览落霞风光。

风貌保护

重塑西滨特色空间场景

西滨充分利用政府产权单一的优势,以博物馆+博览园弥补厦门短板,构筑闽南文化灵魂。通过强保护、巧引导、沉浸式的手段引导核心风貌区为“一山带水、汇文融城”的意境,演绎一条展现500年西滨历史的活态时光道路,一座寄托情思和乡愁的邻里客厅,渔村水街、侨韵闽厝、流芳雅苑、青年公社、商贾圩市、文荟艺坊六片文化主题体验园区,八处现代鲜活演绎场景。

西滨村街区活化的核心是尊重肌理、尊重生活,在可能条件下谨慎植入新的建筑和功能,一方面解决老旧房屋带来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努力维持历史街区的精髓,并植入新的当代生活空间可能性。我们依然希望在保留肌理的前提下,根据新的人群需求植入新的功能,拆和建之间界定合适的力度。在空间形态上,多样化的街道、院落与广场的组合体,通过街道宽度、转角节点,公共空间景观等要素的变化,营造非均质的线性空间,形成动态的曲折变化和丰富的公共空间。实现了交通空间与人们交往空间的相互融合。由于场地东高西低,西侧街区天然形成观景高差,在空间营造多处观景平台,形成最佳观景点。

渔村水街:恢复西滨生态水塘景观,打造西滨渔村水街,修复破损的南洋古渡口,重现海丝记忆;水街两侧风貌建筑临水而建,舟楫相连,打造一幅昔日渔村繁华景象。

侨韵闽厝:延续现状闽南大厝等级规格和建筑布局,塑造闽南大厝前埕后院街厝空间。

流芳雅苑:结合场地特征,最大限度保留清惠宫周边现状传统民宅,打造闽南民俗文化体验园,展示闽南传统民居原生生活场景。

青年公社:对保留的8栋高层民宅通过提升消防、配套及加装电梯、空中连廊等措施,改造成为青年人才公寓,实现由工人农民房向青年人才公寓的转换,也是工业文化遗存的别样升级。

商贾圩市:东北部承接地铁和TOD综合区的人流,打造闽南传统休闲商业街区。

文荟艺坊:建设闽南围合院落,作为厦门南陈论坛永久会址和闽南文化非遗传承中心,成为演绎厦门闽南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舞台

闽南文化博物馆

夕滨观阳、都市聚落、开放共享

以“厝格、海韵”为基点,提取闽南大厝与海浪、礁石的整体意象,以一条文化内街贯穿南北,多条小径连接东西。中间为通高、大气的红砖天井,两侧分别是以内院为核心的功能群落,形成“一核高耸统率、两院并肩拥簇”的三个体量组合形式,并通过天桥、廊道连为一体。

游客、市民观赏夕阳、争相打卡的观览圣地;公共开放山海聚落和永不落幕的都市文化舞台。

“厝格、海韵”的设计基点,地域+文化+时代;厦门“海上游”地标和闽南文化对外展示窗口。

功能分区、内外明确、设计服务管理; 内可沉浸览文化、外可登高观落日,闭馆状态下也可全天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