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海鲜 | 规划目标虚无现象批判(一)

时间:2021-10-22
规划海鲜 | 规划目标虚无现象批判(一)

全文1389字,阅读需要3分钟


编者按

所谓规划,按照彼得·霍尔的说法,规划师们从开始就针对他们力图实现的目标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继续这项讨论,确保目标的清晰和可行性,再对编制的各项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彼得·霍尔等,2014)。由此可见,在规划的全过程中,目标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在当前实践中,主观因素导致的目标虚无现象却让这些困难被进一步放大,成为许多规划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此特开辟“规划目标虚无现象批判——走向可行动的目标”专栏,将以连载的形式聊聊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思路,还望能引起业内更多的警惕与反思。

规划目标虚无现象诸表现

规划的目标虚无主要有六种表现形式,可藉六个成语逐一概括描述。本期重点介绍前三种。


01
表现之一——镜花水月

倾向规划目标的诗化表达,高挂云端,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地的发展实际。非“宜居宜业”不足以宣示情怀,非“战略高地”难以表达愿景,非“国际一流”不能彰显决心,规划目标在攀比中不断虚高!

然而现实残酷,财力羞涩,实现目标的心情又迫不及待,于是从局部下手、可视化入手。景观大道是必备,灯光广场是标配,公共空间讲气派,公共建筑求恢宏。

此外则是常见的大规模招商,引入产业务求高端,招商必招央企巨商,投资门槛水涨船高,终使得城市成本难以承受,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种远远超出城市发展能力的规划目标,严重违背了经济运行规律,脱离了地方实际需求,造成大量浪费甚至引发财政危机,亦最容易遭致百姓的不满与非议。


02
表现之二——人云亦云

纵观40年,中国城市普遍由“流行码”拼贴而成,开发区、楼盘、CBD、新区、各类园区、综合体、特色小镇陆续登场,最近又忽然流行“科学城”(国家级奢侈词汇,已普及用到四线城市),任何新的“定位”、“提法”和“理念”都可以拿来作为设立“新区”、“园区”、“试验区”、“聚集区”的理由。

其本质无非是追逐概念、复制方案,这样堆积起来的空间形态演变,由于缺乏清晰的、个性的及稳定的目标定位,空间方案就没有了自我,泯灭了特色。

流行模式全国通用,规划编制形而上,“千城一面”难以避免,规划目标趋于雷同或因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内在机理的不同而无法实现或只能畸形实现。

事实上,城市的魅力恰恰来自于其独特的文化和情感记忆,在地化、多元化才是符合大众需求的。


03
表现之三——自相矛盾
“既要……又要……还要”,这种叠加式的规划目标已成为常态。造成的矛盾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是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目标“越位”超出了实施能力的上限,典型的例子就是控规中控制性要素的任性求全,不断加码,将本可以实事求是主动引导城市发展的建设的规划技术,固化为以唯心的远期图景来实施被动式管理的“法定”手段,这些图景编的越细,就离生动宜人、高效高回报的城市原来越远;

二是目标的重心偏离,没有放在规划能够施加影响的点上,而在规划真正能发力的地方目标“缺位”,如某些规划大谈产业策划、企业引进的目标,但在产业空间布局和建设指引上却全无针对性;

三是拟定的目标跟实际想解决的问题不一致,目标制订陷入“偏位”,如某些规划标榜通过引进“最先进、最高端”的项目以带动当地发展,缺乏科学论证,结果资源浪费不少,带动作用为零;

四是不考虑各子目标在时间、空间、财力上统筹协调的可行性,目标序列出现了“错位”,导致混乱的条条规划向下落实起来一地鸡毛。

以上四类问题情境虽有系统的目标,但却因目标与现实或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冲突,最终显得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