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海鲜 | 走向“规划2.0”时代

时间:2022-01-07
规划海鲜 | 走向“规划2.0”时代


导读

本文为学会常务理事、蕾奥规划董事长王富海于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学术对话十三:空间治理转型及行业变革”会议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从空间治理、空间需求和供给、行业变革三个方面展开“空间治理转型及行业变革”议题观点的阐述。

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蕾奥规划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关键词来解读。


#01 空间治理

首先是非建设空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城镇、乡村等人居空间的面积占比不足3%,97%的国土属于相对不活跃的非建设空间,在治理上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协调较少,在市场化冲击下矛盾重重。非建设空间整体布局未尝认真组织过,治理效果事倍功半。本轮国土空间规划,首要的是把非建设空间的问题研究清楚、理顺关系、协调布局,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和治理机制,这本身就是空间治理方式改革的重大突破。

要算清未来国土空间的总账大账。城市化率是关键指标,但几乎所有规划都是从市民数量增长角度推演城市化率,不妨换到计算农村人口这个新维度进行研判。根据未来农业发展的水平和农民收入标准,推算中国农业资源可以吸纳的农业劳动力规模,乘以带眷系数,就是农村总人口。初步测算,中国农业可以支撑与市民收入持平的农村人口约3亿人,其余都应该由城镇解决,因此未来中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值约为10亿:3亿。以此为基础帐,很容易弄清楚城市规模、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推测合理的用地规模概数,形成战略大账。据此把全国、大区域、各省和主要都市区的账算清楚,就可以为确定国土空间治理格局提供数据基础。

推动城镇空间的模式转型是关键。城镇建设面积占比极少,却是最为活跃、投入巨大、效率最高的国土空间。在快速扩张阶段,土地在城镇发展中有使用功能(资源)和经营功能(资产)双重属性,土地财政需要可经营用地的持续增加,导致大部分城市的用地规模已经超出使用需求,造成空间开发质量低下,难以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城市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要重新塑造土地和空间的作用,从过去的“资源+资产”变成“资产+资本”,利用土地资产创造现金流,在存量运营中趟出新路,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我理解的城市空间治理应称之为城市运营,其内涵包括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协调的空间治理,以及维持城市各行业、事业可持续运行的一系列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城市运营仅仅依靠国土空间规划是不够的,还需要产业规划、商业策划以及其他更丰富的规划类工作作为支撑。而国土空间规划在其中要发挥的核心作用就是聚焦空间。如空间的效益、空间的问题、空间的价值、空间的标准等等,整个行业仍缺乏研究,而这些恰恰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


#02 空间供需

空间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空间的供需匹配。首先,空间需求一定是多元多样多内容的,包括数量、质量、类型、区位、品位、价位等。其次,对供给的研究往往要考虑增量、减量和存量三个方面。在经济增长放缓、土地财政式微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已经不需要增量,甚至要减量了。如何将过去伸出来的巴掌收回来捏成拳头,做好空间的战略收缩,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关键课题。其三是供需的动态性。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存量阶段,规划方法论也要从终极模式转向渐进模式。强调空间供需的动态性,将规划工作焦点从终极蓝图拉回到有序实施,就是转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抓手。


#03 行业变革

空间治理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变化,对于规划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三年前我提出了“规划2.0”的概念,规划1.0是服务城市建设,提供蓝图式的发展方案。而进入了城市运营阶段,规划往往要提供政策研究、咨询、策划、实时跟踪等“好服务”。在规划2.0阶段,会形成一个规划行业的“微笑曲线”,左边是对城市决策发展要求和项目编制的研究,右边是方案的选择、策划、营销和跟踪实施,中间是方案设计制作。曲线左右两边的价值会高于中间,也是未来规划行业要大力发展的方向。一旦从单纯的方案设计转向对城市运营的各类咨询,规划行业传统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必须引入其他行业并重新分工组合。我相信未来行业的变革也由此而来,重点不再是怎么把设计方案做得更好看,而是如何在整合各类运营条件后能够做出可操作的方案。

影响行业变革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方案为谁而做。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理想蓝图,而是为了让中国城市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境,让规划起到真正的作用,让每一块土地发挥应有的价值。城市为人服务,不是为了概念化的人服务,而是针对具体的、每种收入阶层的、每种消费能力的人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