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城市建筑风貌特色构建与控制方法研究——以东营为例

时间:2011-03-15

刘  泉  张震宇

[摘  要]:对大多数新兴城市来说,在其短暂的城市建设史上,很难形成协调且具有特色的整体建筑风貌。这些城市的建筑风貌特征是什么?该如何塑造?则是市民及规划部门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一些城市尝试采用以某种色彩或风格统领全城的方式,并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东营的城市景观特色研究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建筑景观研究及设计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东营目前城市建筑景观中存在的整体杂乱、缺少特色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黄河水城的建设目标,提出东营建筑景观特色构建的原则、目标及方法。研究主要从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四个主要方面以及地标建筑、滨水建筑两大重点内容分别对东营的建筑特色进行构建。研究工作为新兴城市建立塑造城市建筑景观特色的可行的控制引导方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新兴城市;建筑特色;东营;黄河水城;城市设计指引

1 研究背景概述

在现阶段城市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面貌日益趋同,建筑的“失语”现象愈发严重,建筑形式的千篇一律成为城市建设的普遍问题。对大多数新兴城市来说,在其短暂的城市建设史上也没有形成协调且具有特色的整体建筑风貌。这些新兴城市的建筑风貌总体特征是什么样?却同样是市民及规划部门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一些城市尝试采用以某种色彩或风格统领全城的方式,但是并不都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多数城市很难直接以某种风格作为统一的风貌,一座城市的建筑景观也很难仅用一种特征来表达。特别是当提出过于具体的风格特色时,公示后,人们见仁见智,往往多有争执,很难取得共识和认同。

因此,与其贸然对城市的风格特征进行主观的限定,不如为城市特色的构建提供可行的目标,并构筑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本次研究基于2009年开展的《黄河水城——东营总体城市设计》的《建筑景观特色研究1》专题的成果,探讨为新兴城市建立一种可行的控制引导方式,来塑造城市的建筑景观特色。

2 东营概况

 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也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驻地,有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东方湿地之城、黄河水城的美称。东营1983年建市,在短暂的建城史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山东省首批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总体来看,东营城市整体的建筑较新,但却并没有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印象,也没有明显体现出具有东营地域风情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在东营市提出建设黄河水城建设口号以后,打造出具有水城、油城特色并具有东营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景观,协调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脉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3东营总体建筑风貌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3.1东营总体建筑风貌的历史演进

 从东营的建筑风貌的历史演进进程来看,东营的建筑时代特征明显、地域特征不强。

早期的一些民居建筑受到当地水患的制约与影响,形成了“溜形村2”等较为独特的建造方式。到了70年代以后,建筑设计则基本上与其它城市大同小异。90年代,代表不同时期潮流的现代风、欧陆风接连出现。城市面貌变化较大,却没有形成明显的地方特色。到了90年代后期,在部分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上,建筑设计的地域特色开始回归3,但在整个城市风貌中尚未成为设计的主流。

 城乡结合部,拼贴特征明显,有机旧村、规则新村、城市住宅、工业厂房、湿地农田,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城市发展演变的进程。(基于google卫星图片分析)

3.2东营总体建筑风貌现状特征及总结

 东营整体建筑风貌舒缓开阔,以低层多层为主,局部出现少量高层建筑。建筑风格以现代为主。色彩基本上以浅色、暖色调为主,白色建筑数量较多。新建居住建筑较多地采用了坡屋顶的形式。市区内大部分建筑较新、外观状况较好。整体风貌无明显地域特色。

 东营整体建筑风貌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形成明确的地域特征;建筑设计的色彩、风格等方面缺少总体层面上的控制与指引;从打造水城的角度来看,滨水建筑设计的亲水特征不明显。

3.2.2形成机制分析

3.2.2.1东营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与历史进程

 位于黄河三角洲的独特环境、城市较短的建设历史以及油田建设时期特殊的发展条件,导致快速建设的过程中,建筑风貌设计缺少可借鉴的地域特征的参照,早期建设侧重于生产功能,对城市形象考虑不足,是造成现状城市建筑风貌缺少特色的主要客观原因。

3.2.2.2自上而下:以往风貌规划的控制影响

以往相关规划管理,自上而下地对城市建筑风貌进行塑造与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3年东城区城市风貌总体规划中认为建筑风格应该是讲求实用、朴实无华,造型简洁凝重,强调光影效果与虚实对比,顶部富于变化。反映了当时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基本理解,形成了沿袭朴素的现代风格的建筑设计理念。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1999年西城区城市风貌总体规划开始更加重视建筑造型与美感,外立面装饰增多,与之前的朴实风格差别明显。另外两版风貌规划在城市主色调是否为白色的问题上也出现了较大分歧。到2008年黄河水城风貌特色研究时期,建筑风貌控制更加关注滨水特色的方面。城市建筑主色调再次确定为白色,“浓荫遮碧水,绿树抱白楼”也成为了整个城市的总体风貌意象。

 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对城市建筑风貌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建筑控制的不同倾向,形成了前后调整、控制要求不一致的状况,对东营城市建筑风貌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东营建筑景观尚未形成清晰的印象,东营黄河水城的建筑景观塑造将面临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3.2.2.3自下而上:建筑风格演变的自组织特征

 从单体建筑的角度看,在自组织过程中,建筑文化不但保持了其多样性,而且在这种多样性不断得到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城市的角度看,大量本应体现整体性的建筑采用过于标新立异的设计,反而导致特殊性建筑无法突出自身特色。正是这种单体建筑的多元趋同,造成了城市特色的危机。

3.3总体建筑风貌特色构建与控制方式研究

3.3.1案例借鉴综述

 在国外的案例借鉴方面,本次研究参考了1992制定的《波特兰中心城市设计基本指南》这一城市设计指引的经典案例,分析其条文控制的方式及深度;并对2009年制定的《东京都景观计划》进行了研究,总结其在建筑风貌方面重点关注的要素;另外也对2008年制定的《丰田市景观形成指引》进行分析,总结具有主题特色的城市的设计指引关注的主要内容。

在国内的案例借鉴方面,本次研究参考了深圳市2008年开展的《深圳市龙岗整体城市设计建筑整体特征及景观价值研究》、《深圳大鹏半岛建筑风貌研究》以及泉州市2009开展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研究》,研究上述城市地域建筑特色的引导控制方式及分区引导的内容。

3.3.2对东营的借鉴意义

确定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建筑景观特色控制的内容及深度,借鉴经验及方法:

在突出城市特色方面,主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设计上留出较多的余地。

整体控制建筑景观特色的基调,提出原则性要求。

维护城市整体建筑风貌的协调性,防止出现过于突兀的设计,以保障公众的景观权利。

分区层面进行特色控制,按功能对居住、办公、商业以及工业建筑分别提出控制要求。

控制内容一般包括:风格、造型(屋顶、体量)、色彩、材料几个方面。

总体设计层面的控制导则,条文不宜过细,简明易懂,有明确的原则,同时重视可操作性,为建筑设计留出发挥创造的空间。


4东营总体建筑风貌特色构建

4.1建筑景观特色构建原则、目标及方法

4.1.1建筑景观特色构建原则

     整体统一性原则: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在群体统一和谐的基调中表现建筑的个性。

     环境协调性原则:建筑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与城市格局、水系绿化环境相协调。

     文脉延续性原则:注重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发展与丰富地域特色的建筑表现,传承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文脉。

     特色创新性原则:作为新兴城市,建筑设计要创新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系统开放性原则:建筑景观特色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不排斥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或新的研究探索。

4.1.2建筑景观特色构建目标

1、构建城市整体风貌统一、片区景观独特的水城建筑景观。

     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按照城市分区风貌控制要求确定不同片区、街区、组群的形象风格基调。在群体统一和谐的基调中表现建筑的个性。

2、构建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的水城建筑景观。

     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遵循城市空间格局,从建筑体量、风格、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开阔的城市空间、特色的湿地水系结合,运用环保材料,体现黄河水城的特色。

3、构建风貌传承延续、地域特色鲜明的水城建筑景观。

     注重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借鉴周边地区及城市的理念及经验,发展与丰富地域特色的建筑表现,传承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文脉。

4、构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水城建筑景观。

     作为新兴城市,建筑设计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设计创作水平,大力推广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和节能、节地、环保等新技术,创建黄河水城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建筑,创新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4.2总体建筑景观特色构建意象

     总体建筑景观特色主要通过风格、造型、色彩以及材料四个主要方面以及地标建筑和滨水建筑两个重点内容构建,并制定指引总表及带有说明和示意图片的详表,对东营的建筑景观进行指引。

     风格:现代风格为主、地域特色鲜明的黄河水城。

     造型:坡屋顶为主、屋顶造型丰富、轮廓线平缓错落的黄河水城。

     色彩:红顶为主、浅暖色系、基调统一的黄河水城。

     材料:活用新型材料、注重地域表达的黄河水城。

     地标建筑:层级结构完善、地域特征突出的黄河水城。

     滨水建筑:延续“浓荫碧水白楼”文脉、打造“亲水近水”新意象的黄河水城。

4.2.1建筑风格特色构建

     构建现代风格为主、地域特色鲜明的黄河水城。

     东营市城市建设的历史较短,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较少,现代风格为主的建筑景观本身已经成为东营市区建筑设计应当遵循的文脉。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创作应以现代风格为基调,并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创新。

4.2.2建筑造型特色构建

     构建坡屋顶为主、屋顶造型丰富、轮廓线平缓错落的黄河水城。

     通过对建筑单体方面对体量、尺度的设计控制,维护建筑群体的整体协调性,塑造建筑景观统一协调、天际线平缓错落的整体建筑景观,重视建筑第五立面的设计。

4.2.3建筑色彩特色构建

     构建红顶为主、浅暖色系、基调统一的黄河水城。

     屋顶以暗红为主,蓝灰、灰色系为辅,基调统一。墙体形成以浅暖色系为主基调统一的色彩体系。集中办公区的办公建筑可沿用白、灰等浅色系的颜色。商业建筑要与周边协调,彩度不宜过高。色彩应尽量采用沉稳的色彩表现,不宜选择过高的彩度。通过色彩设计来控制和消除“脏、乱、艳、差”四种缺陷,防止城市盲目的“彩妆化”,形成有序协调的色彩感受。

4.2.4建筑材料特色构建

     构建活用新型材料、注重地域表达的黄河水城。

     东营当地具有特色的乡土建筑材料较少,但近年来建材产业发展很快,新型节能材料的推广运用十分迅速。通过新的建筑材料来增强建筑地方特色的表现力,创建黄河水城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建筑。在大力推广运用各种新技术、采用新结构、新设备的同时,选用生态环保、节能降耗、经久耐用的外装修材质,使既定形象能长期保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4.2.6地标系统特色构建

     构建地标层级结构完善、地域特征突出的黄河水城。

地标系统构建的主要内容是在总体城市设计的结构体系中的重要节点、轴线上,确定新建地标建筑的位置、特征,并结合现有地标建筑,在城市层面构建完整的地标体系。

     地标系统的构建需注意以下原则:

     结构的系统性:结合城市设计的结构框架,确定新建地标的分布,使地标形成各具特色、整体统一的完整体系。

     分布的层级性:打造城市级、片区级以及更低层级的地标建筑系统,形成层次结构清晰的完整体系。

     环境的协调性:地标建筑应该尊重地方文脉,作为环境的一部分。

     单体的特异性:地标建筑是地区明确易认的主要空间标识。在满足环境的协调性的基础上,要通过设计表达出地标独特的建筑景观特征。

4.2.7滨水建筑特色构建

     延续“浓荫碧水白楼”文脉,构建“亲水近水”新意象的黄河水城。

     在东城核心区保留并延续业已形成的“浓荫遮碧水,绿树抱白楼”的良好景观及文脉特色。在其它风貌片区,结合各自特色打造丰富多样的“亲水近水”的水城新意象。针对城市中心区、生活区和市郊地区的不同特征分别提出设计指引。

4.3分区建筑景观特色意向

     地区之间的差别构成了城市的典型特征之一。城市的整体和优美是由许多不同的形成时期组成的,这些时期的综合就是城市整体的统一(阿尔多•罗西,2006,P64)。

     在整体建筑景观特色构建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景观风貌分区分别提出特色意向要求。包括“风貌轴带、风貌区”两类:

     风貌轴带为:滨水风情体验带、湿地生态风光带、综合服务景观带、综合功能景观轴。

     风貌区为:油城特色明显的油城都市综合风貌区、油城特色小镇风貌区、石油工业风貌区;水城特色明显的水城商务中心风貌区、水城都市综合风貌区、水城风情小镇风貌区、水城特色居住风貌区、水城特色居住和度假风貌区;具有明显产业特征的现代高新产业风貌区。

4.4建筑景观特色构建方法

     建筑景观特色的构建既不是对建筑设计进行大而全的全面控制,也不是采用刻板严格的风格要求,来扼杀建筑师的创造。而是采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能够突出东营地域特色的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对东营目前较为突出问题进行控制,在为建筑设计保留了足够的空间弹性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东营建筑设计的体系,创造良好的城市建筑景观。



5.实施操作建议

5.1 建立动态开放的研究管理体系

     建筑景观特色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研究管理系统,需要通过不断地引导、维护,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城市建筑景观体系。建议由相关规划管理部门建立动态开放的研究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特色风貌区,通过城市设计竞赛、建筑设计竞赛等方式对具有地域性的城市特色进行挖掘与创造,逐部形成各片区的风貌特征,进行定期的建筑景观研究与评估工作,并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咨询。

5.2 制定行之有效、具有约束力的导则

     参考桂林、烟台等城市的经验,依据总体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研究的成果,制定设计导则。通过设计专家审定,并进行局部的或一定时期的试行,待修改稳定后,形成能够适应当地城市建设特点的、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

5.3 利用传媒影响建设的市场行为

     建筑景观的形成受到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不能忽略对城市建设的市场行为的引导。

     利用大众媒体工具,对能够提升于城市特色的项目和开发模式给予大力宣传和推广,努力引导这类模式在市场开发中运行。例如宣传利用复合开发模式(住宅与体育、教育、文化等结合),形成项目内在竞争力,而不过分注重外表张扬形式的做法。这样的宣传可以使开发商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城市则会减少房地产项目建筑形象中一味求异对整体性的影响。

5.4 重视市民的全程参与

     建筑景观控制策略或道则的制定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在制定阶段性成果时,可采用包括专业人士与决策者、跨学科组织以及公众协商讨论等方式。比如白色是否合适作为城市的主色的调研,就很具有参考价值。未来城市形象设计将逐步发展成为市民决策型、过程参与型,更大发挥公众的作用与影响力。

(感谢深圳大学建筑系朱继毅副教授对专题研究工作提供的帮助。)

注释

1、《黄河水城——东营总体城市设计》项目启动于2009年6月,目前尚在编制中。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张震宇、覃美洁、徐源、李凤会、刘泉、王萍、修福辉、王建新、吴国斌。其中,《建筑景观特色研究》专题的主要参与人为刘泉、李凤会。

2、该地区由于长期受到水患的影响,建筑布局上形成了一些特点:村落大多布局在高岗、缓岗之上,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或是选址在废旧堤坝上建设,形成“溜”形村庄。

3、比如布正伟等建筑师基于对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理解,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东营市进行的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创作。

4、关于建筑风格演变的自组织特征,相关研究详见侯正华的论文《城市特色危机与城市建筑风貌的自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 東京都景観計画(改定版)[R]. 2009.

[2] 豊田市景観計画[R]. 2008.

[3] 豊田市景観形成ガイドライン[S]. 2008.

[4] 阿尔多•罗西著. 黄士钧译. 城市建筑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 布正伟. 语言与形象--东营市政广场及其建筑群创作[J]. 建筑学报, 1999(06): 20-24.

[6] 黄河入海流[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7] 黄河水城特色风貌研究[R]. 2008.

[8] 侯正华. 城市特色危机与城市建筑风貌的自组织机制--一个基于市场化建设体制的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3.

[9] 刘美海, 赵会才. 打造湿地之城, 展现城市魅力--东营市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的探索与实践[J]. 城市规划, 2006(05): 93-96.

[10]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编著.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11] 山东省城市设计导引(试行)[S]. 2003.

[12]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东营市西城区城市风貌总体规划[R]. 1999.

[13] 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龙岗整体城市设计建筑整体特征及景观价值研究[R]. 2008.

[14] 深圳大学大鹏半岛建筑风貌研究课题组. 深圳大鹏半岛建筑风貌研究[R]. 2008.

[15] 孙德祯, 崔建国. 关于东营地域文化问题的思考[J]. 理论学习, 2004(08): 44.

[16] 吴康, 霍志红. 寻找城市--布正伟在山东东营的建筑作品浅析[J]. 福建建筑, 2009(01): 07-09.

[17] 烟台市市区城市风貌规划管理暂行规定[S]. 2006.

[18] 约翰•彭特. 美国城市设计指南--海岸五城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导[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9] 张长江. 城市环境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0] 张润兴. 风貌建筑在天津城市复兴中的作用[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天津: 天津电子出版社, 2009.

[2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营市东城城市风貌总体规划[R]. 1993.



作者简介

刘泉(1981—),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职务:规划师。

张震宇(1975—),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职务:规划二部经理,副总规划师。